Sunday, January 10, 2010

建筑篇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天然景色,一种是人文气息。而人文气息呢,可以有很多方面,主要是人事物。代表物的东西可以是一幅画、一栋楼又或者一个雕像。我认为建筑物能很大程度的体现一座城市的气质、底蕴,建筑物可以存在很多年,只要不被破坏,它可以注视一座城市几百年来的发展。当人们抬头看一看这些建筑物,仿佛看到几百年前的容貌。

按照惯例,我又要做城市间的比较了。又是惯例,主要伦敦和巴黎,但剑桥在其中有说话的本钱。

首先在我心中巴黎的建筑物真是一件很大的艺术,来到巴黎好像把时间往前调整三百年,回到那个独裁者的时代。在巴黎你看不到新的建筑物,最新的应该是Musee Du Louvre 的金字塔,走在路上随时会有新的意外出现。道路的规划我觉得已经达到了极致,道路虽然交通繁忙,搭配两旁的树、路上的行人,还是让我感觉很美。

巴黎是一座很老的城市,法国政府很聪明的没有去破坏它原来的样子,地铁也是建在地下。我很佩服以前那些建筑师,建的东西在几百年后仍然屹立不到,仍然赏心悦目,它们是人类宝贵的财产。

要把巴黎的建筑物做个排名来比较哪一个比较美是一件难事,通常人们心中前五名是:1)Tour Eiffel 2) Musee du Louvre 3) Notre Dame 4) Arc de Triomphe 5) 从缺(因为第五个世界闻名的建筑物我想不起来)。而我心中的排名有点调乱:1)Notre Dame 2) Musee du Louvre 3) Tour Eiffel 4) Hotel Ville 5) Arc de Triomphe。

Notre Dame 是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大的教堂,12世纪就开始建了。那时候起就不断改建,到今天仍然在装修,法国人对这座教堂的要求不小。Notre Dame 的构造雄伟,正面、被面或者侧面都有不一样的风味。它的正面特出的部分是两只高高的钟塔,拱门上雕有数不尽的圣母像,气势非凡。大门高高的,好像皇宫的门一样。背面是我认为Notre Dame 最美的部分,远远看有种特别的感觉,童话般的地域。没错,这样的形容是恰当的。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他好像在招手呼唤你,呼唤你到他的身旁聆听他悠长的故事,一根根突出的刺(我不知道那个构造正确的名字),看起来危险,你却被他催眠了,仿佛这些词是用来保护你的。当你走进去看他的真面目时,你被吓到了。上面满满是恶魔和怪兽的雕像,夜深人静时看着它们你会想起看过的一些恐怖片,它们数量之多,你只能不断抬头欣赏他们,敬畏他们。进到里面去,是一座普通教堂的模样,只不过比较大罢了。我们去的那天是礼拜天,教堂里刚好在进行一个仪式,你能看到上千个教徒和游客在安静的看着教父,仔细把他说的每个字都听进去。最后,还有organ 弹奏声。那时我第一次听到真正大型的organ,一座几百岁的organ。声音低沉震撼,他仿佛与你的心跳频率一样,让你发生共鸣,毛骨悚然的同时会想跪下赞颂。那是我的行程中绝对的惊喜。

其实要让我把Musee du Louvre 排在第二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我实在太爱她了。它与Notre Dame 相比之下的劣势可能是Musee du Louvre 晚上没有开吧== 虽然那一个教堂和博物馆相比很不对劲,以建筑的眼光去看他们其实是可以的。Louvre 是个长方形的建筑物,中空包围着一个广场,从广场上看到四周包围的建筑其实内藏珍贵的文物或者艺术品,Louvre 在15世纪时就存在了,这么多年来都是法国最高贵的博物馆,直到专制被打倒后才开放给大众的。Louvre 是一个左右对称的精确建筑,位于广场上的金字塔是1989年由中国顶尖建筑师贝聿铭孕育的,金字塔仍然保持了Louvre的对称,使得整个博物馆看起来更加充满活力,不再死气沉沉。自从金字塔建成后,Louvre的大入口就位于金字塔之下了,让人有进入另一世界探险的感觉。Louvre 大致上分为左中右,一共有4层(没记错的话)。不要被小小的数据骗了,请准备至少6个小时来欣赏管内的展览品,否则是种浪费。内有埃及古文物、希腊罗马文物、古代画家与雕刻家的作品、亚洲古文物等等,其他实在记不得。就闻名度而言,意大利画作以及希腊罗马雕刻是最有名的。前者的代表当然是Leonardo da Vinci 的 Mona Lisa,以及梵谷的一些作品。后者则有Michelangelo的 Rebellious Slave, Dying Slave以及希腊的Venus Milo(就是初中历史课本中看到的断手像)。人人都说去Louvre一定要看Mona Lisa,我也看了,感觉如何?没太大震撼,平时在电影中已经看惯了,他只不过是一幅小小的绘图而已。它是馆内唯一一幅会有人跟它自拍的作品,表示曾经到Louvre,真是不知所谓。要绕着它转来看看它会不会一直对你笑?先挤过人群再说吧。Louvre 的大不是一般文字能够详细叙述的,踏入它就像有人向你招手,引导你去探讨活了几百年的历史。我不敢说里面每一个作品都是举世无双美轮美奂,那太假了。然而人们应该感受一下那种一路闲逛然后被艺术品吸引住急踩刹车内心震撼的feel。里面有太多令人赞叹的东西了。值得花时间的展区有:意大利sculpture、希腊雕刻、埃及展览。千万千万不要花太多时间停留在法国宫廷式巨大画像,没错他们的作品样样都很大很壮观,感觉比那些小小Mona Lisa size 的画像美多了,然而他们却发了艺术家的灵魂,毫无生气的挂在墙壁,冷漠的无视一切。那时我花了半小时在那里才惊觉的。不好意思,描述得有点夸张,当你自己去一趟后就会感受到那种想要夸张的冲动。
To be continued

Thursday, January 7, 2010

文化篇

在想,一个环境最能让外来人感到冲击的应该是文化,却也不应该是文化。是文化让不同地方的人发展出不一样的个性,习惯,生活态度;但文化却也最不容易让人有五官刺激,惟有用心体会。

先谈谈东西文化的差别,它们之间的差别用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其实倒不如说,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吃喝拉屎。西方文化主要的特点有,生活自由,思想开放,放荡不羁。

大体上来说,他们很有礼貌,无论是说话时,驾车时,排队时,等车时都好。他们驾车时懂得礼让,看到一辆车在那里等了很久,会主动停下来让他过,在这里,要等这种事情出现,去买万字吧。同样的,在他们的道路上很少会听到车鸣声,即使是塞车时。在Manchester等车时,巴士迟到了2.5小时,除了有些人会去找相关人问个清楚,其余人都安静地坐着等。其实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他们制度很有问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在Scotland 坐巴士时,看到每个乘客上下巴士时都回跟司机打招呼问号,我想他们的司机每天心情都很不错吧。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跟不认识的乘客问好聊天,我还以为他们是认识多年的人。

当然,要找出不同的例子也行。在足球比赛日,你去靠近球场的地铁就好了。你会感受到一种狂热、原始的气氛,不时洋溢着粗话和辱骂声。在巴黎,感觉又不同了。这里的人更加奔放,也更加不拘小节,他们把这种性格称为"浪漫”。记得有一次在巴黎街头上看到几百个人滑直排轮,还需要警察来维持秩序,场面非常壮观。时常会看到有人露宿街头,还会拖只小狗引人同情,非常有趣。然而正当你在细细体会法国人的浪漫时,你踏入了地铁站,扑鼻而来的是一阵臭尿味,你不禁要问,这也是一种浪漫吗?

法国人的浪漫多少能体现在遍布街头的博物馆与画廊,这些场所不单单能使吸引游客,它们也是延续法国人基因里的浪漫元素的关键。从小到大艺术的熏陶让他们不想浪漫都难。

要想体会真正的浪漫要去一趟 Montmartre Hill。随处可见的街头艺术表演家、画家、喝醉酒的人(??!!)斜斜窄窄的坡道,香味四溢的咖啡厅。你可以说你认为因为你去了Tour Eiffel, Musee du Louvre, Arc de Trioumphe 或者 Notre Dame 你就算来过了巴黎,我只会嘲笑你,因为你还没去过巴黎的灵魂。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节日的重视,尤其我们遇到的是圣诞节。圣诞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交通餐饮商店,除了汽油业,那里几乎没有经济活动。圣诞对它们的意义远非我们能想象的。没有烟花、聚会、诗歌朗诵,只有家庭聚会。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庆祝。对游客来说,如果你期待会有什么样的气氛的话,很抱歉,你只能在圣诞节前几天才能感受到,因为节日当天你那里都不能去,甚至要找间餐厅也难。所以如果你问我那里的圣诞好玩吗?我大概只能无言。也许只有马来西亚人不能习惯这种单一民族国家的风俗,别的东方国家或许也像他们一样。这时才了解政府标榜的“多元种族”,倒不是说别的国家没有其他种族人民,像马来西亚一样有不同种族节庆的过节我想真的不多,这里感谢Tunku Abdul Rahman 和我们祖先的努力。

西方人另一种极端的文化体现在伦敦Big Ben 对面的草场。在那里你永远可以看到在那里搭帐篷拉布条抗议的人,他们抗议的话题有万千种,当中多数的都和他们无关,例如美伊战争、国际大公司对员工的剥削、气候变化等等。你可以质疑他们的真诚,认为他们这样做无聊、虚伪。然而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毅力,要知道冬天零度的天气没有暖炉想要睡觉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还要在那里呆好几天的。人家至少用行动的表达他们的关心,我们? 能写投诉信已算不错了。

要指出他们不如我们的地方很容易,懒惰、不求上进、没有纪律、乱花钱、肮脏,但为何他们国家发展程度远高于我们呢?应该是这些特质造成的。

Sunday, January 3, 2010

天气篇

来到外国第一个冲击我的东西就是天气,这是我第一个冬天,第一个下雪,很多第一个。我刚到London时那边的天气是8度,一个不算很冷的天气(对他们而言),一出机场,一阵风把我吹傻了,很冷!!!! 那时我只穿这两层衣,还以为那样就够了,结果就是我错了。幸好阿姨早在那里接我,我们很快的就搭上巴士,享受暖气。

当天我们去接表妹放学,她只穿校服加外套加短裙丝袜,还把外套卷短,还说很热。反则我,穿了一件长袖衣,一件外套和一件寒衣(那种很厚不透风的)。不过,天气的问题可以在几天内克服,到后来只要2度以上就觉得很暖了,当然前提是穿三层以上的衣服。其实那边的人每一个都是穿至少三层衣服的,所以在街上看到有人穿低胸或者短裙就要狠狠的盯着她看,因为这可能是你今天看到唯一一个这样穿的人。

到了Paris,天气忽然由5度变成2度,有时甚至是零下2度,加上冷风嗖嗖,整个人非常难受。幸好在Paris的4天中每天都是阳光普照,我们惟有早早就出门,享受一整天短短几小时的阳光(冬天时下午4点就天黑了)。冬天时晒太阳的感觉非常奇怪,明明阳光很刺眼,感觉很热,其实天气还是一样冷,最多升温一两度而已。但是就要知足,有阳光已经很好了。

去完Paris 我还没能看到我最想要看的东西,就是下雪,那种童话般的情景,让我很憧憬(有点白痴,但是是真的)。结果,让我等到了那天。

那天,我在Cambridge,一个富有学术性、浪漫气息的大学城。这个地方,没了大学什么都不是,但恰恰就是这所800年的大学为它注入了生命,城市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城市,永远分不开。这个地方人不多,到处可以看到雪白的雪,雪不都是雪白的吗?不,当很多人踩过那堆雪后,雪就会融化,形成肮脏的浑水。那时之前下完雪后的情景,真正的雪后来就光临了。

那天下午4点,天黑了,当我们还在漫步King's College时,下雪了,毫无预警的,轻轻的,细细的,起初还以为那是雨,拍打在身上完全没有感觉,后来才知道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场雪。看着几百岁的大学再感受雪,有点白痴,但很浪漫。

其实我们很幸运,因为英国已经5年没试过12月下雪了,然而1、2月时雪会厚到你很难走路,我想小雪就已经足够解我的瘾了。

后来我自己去了Scotland,天气并没有想象中冷,眼前的风景足以让我淡忘环境的改变。相反地,我很感谢这个天气把景色转变为我没有想象过的美。

总结,要表达那边的天气一个字可能就足够:冷;要表达天气所带来的不同,要亲身体会才行。克服身体的不适就是多穿几件衣,多喝水,多搽保湿剂,避免晚上出门,避免在河边行走。除此之外,就是享受景色了!

To be continued....

英国行-开头

刚刚结束为时21天的旅行,去了一些地方(浪费太多时间,要不然可以去更多地方的),London, Paris, Cambridge, Glasgow, Edinburgh 和 Dubai。心中有很多感想,可是要把它们一一写出来需要时间。所以打算分门别类来写。照片可以参考Facebook (现在暂时还没有upload, 要回去新加坡才开始搞)。另外,如果我的文字有点生疏难懂,请原谅我,太久没有写blog了。

预计会写的篇有:文化篇、伴侣篇、建筑篇、天气篇、交通篇、食物篇,日后可能会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