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刚刚看完一项关于津巴布韦的电视节目,一个非洲国家,通膨率超过200万巴仙,人民都生活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一半以上的人民为文盲,人均寿命仅仅35.5岁。一切一切的数据最多只能表明这又是另一个可悲的黑暗国家,一片完全没有前途希望的荒土。
可是经过昨天的节目才知道,这个国家在80、90年代曾经经历过经济繁荣的过程的,经济成长率超过4%,为其他非洲国家的三倍、非洲之冠,不到1津元可以换一美元,非洲最大的粮食出产国,被誉为“非洲粮仓”。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烟草出口国。
看了关于经济的数据还没什么震惊效果,再举出一些数据与第一段的作比较。文盲率19%,人均寿命64岁,饥饿的人仅占30多%。差别大吧?到底这十年来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979年,津巴布韦的总统与英国撒切尔政府签订了一个条约(忘了名字),规定津国在未来十年内不进行土改,农场仍然由白人经营,而英国政府每年则给于9000万英镑作为赔偿金。这个条约达到双赢的效果,既可以让津国争取到独立,又可以促进白黑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维持黑人的生活。也就是凭着这个条约,津国才可以大胆的作出这种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前来投资,一度成为非洲佳话。
好景不常,1989年,布朗上任首相,随后他便宣布,英国没有义务给予津国那笔赔偿费。于是,津国从此就失去了一大经济依靠,噩梦就此发生。最初几年,津国凭着本身的国库勉强撑得不上不下,可是一股要求土改的阴霾却就此产生,挥之不散。
终于在1999年,黑人在生活每况愈下、水深火热的情况下爆发了。他们强行霸占了白人农场,企图重新划分农场的分配。而津国总统穆加贝也无视这一切,默许了他们的做法。就这样,津国规定国内2900家白人农场限时内交出土地,并由黑人自行分配。这个做法也遭到了联合国的谴责。
土地是抢回来了,可是科技和管理方式并没有随之进步,黑人就这样在完全没有经验的开始经营农场了。结果当然是一败涂地了,粮食短缺、旱灾、国际经济封锁、通货膨胀等严重问题迅速产生,从而形成今天的津巴布韦。
而今年6月津国大选,由于执政党与反对党获票率都无法超半,必须进行改选。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恋权的穆加贝不断发动暴力行动,企图打压支持反对党的群众。随后反对党领袖为了顾及群众的生命安全,遗憾退选。理所当然的,穆加贝最终顺利连任。可是也理所当然的,他的行为遭到了提倡自由民族的联合国的严重谴责,只有中国、俄罗斯在制裁津国的草案上投了反对票。也正是中国与俄罗斯的这个举动,引起我对这件事情的关注,深知事情没那么简单。
前几段只是在叙述历史事件,希望我的读者们能有那么一点时事关注心与智慧,坚持到这里。按照常理,联合国这种做法绝对是正确无误的,一个国家领袖发动暴力事件,使得无数人民受难,这无疑是与希特勒的手法一样的。可是当我们在探讨整件事情的深层面时,又觉得穆加贝是情有可原的。
没错,他的确发动了暴力事件,可是这种事情可不会贸然地蹦出来。看看过去十年国际社会对津国作了什么。他们要津国保护白人农场,却不给予赔偿金。他们无视津国人民的贫穷,对它采取经济封锁,试图利用强大势力将它边缘化。比起津巴布韦,我认为那些西方国家更为暴力,思想更为残酷。
没错,津国黑人打压白人,破坏了自由与和平的法则,应该受到制裁。可是好像没人察觉到,正是因为英国政府当年的自私,才造成了津国黑人的压抑、贫穷,乃至愤怒。他们想要进步,可是西方国家抑制他们的进步,他们想要和平,但是西方国家粉碎了他们的梦想。举着和平与自由的旗帜就是万能的吗?人命与原则,西方选择了后者,荒谬。
再怎么解释推搪,也无法洗脱穆加贝的罪,因为他的确做错了。可我认为他情有可原。他是津国独立英雄,尽了他一切的努力使津国进步,试图迈向成功。可英国的一个举动让他陷入万劫不复的情况,一个人无论道德多么崇尚,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呵护下被杀了,是不会有除了歇斯底里之外的状况的。他与希特勒不同,他没有野心,只有理想。短短十年间从天堂坠落到地狱,他内心复杂的心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
这里感慨东西方道德价值观的不同,虽然只是局限性地描述个人鄙见。西方的价值观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并且会尽一切努力来达到它、维护它。可是这里面少了观察与变通,无论别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好,他们不管,只要你的所作所为与我的原则抵触,你就是与我作对,你就必须受到惩罚。
而看看中国,这个受到儒家思想陶冶几千年的国家,在津国论题上他主张和平对话,找出不会伤害他人而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很局部,它让我为东方道德感到骄傲。
每当看到那个人人都会讲英文的非洲国家,别无他法,只有为它默默祈祷,度过难关,重新振作。期待读者们留下意见与感言,这是我第一次写有关国际时事的文章。